你的位置: 深圳市永志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 彈簧新聞 > 金屬熱處理科普知識

金屬熱處理科普知識

發(fā)布時間:2010/8/22

金屬熱處理科普知識
?
?? 金屬熱處理是將金屬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質(zhì)中加熱到適宜的溫度,并在此溫度中保持一定時

間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卻的一種工藝。

??   金屬熱處理是機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藝之一,與其他加工工藝相比,熱處理一般不改變

工件的形狀和整體的化學成分,而是通過改變工件內(nèi)部的顯微組織,或改變工件表面的化學成

分,賦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點是改善工件的內(nèi)在質(zhì)量,而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

的。

??   為使金屬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學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除合理選用材料和各種

成形工藝外,熱處理工藝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鋼鐵是機械工業(yè)中應用最廣的材料,鋼鐵顯微組

織復雜,可以通過熱處理予以控制,所以鋼鐵的熱處理是金屬熱處理的主要內(nèi)容。另外,鋁、

銅、鎂、鈦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過熱處理改變其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以獲得不同的使用

性能。

??   在從石器時代進展到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過程中,熱處理的作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國人在生產(chǎn)實踐中就已發(fā)現(xiàn),銅鐵的性能會因溫度和加壓變形

的影響而變化。白口鑄鐵的柔化處理就是制造農(nóng)具的重要工藝。

??   公元前六世紀,鋼鐵兵器逐漸被采用,為了提高鋼的硬度,淬火工藝遂得到迅速發(fā)展

。中國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兩把劍和一把戟,其顯微組織中都有馬氏體存在,說明是經(jīng)過

淬火的。

??   隨著淬火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淬冷劑對淬火質(zhì)量的影響。三國蜀人蒲元曾在今

陜西斜谷為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傳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這說明中國在古代就注意到

不同水質(zhì)的冷卻能力了,同時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卻能力。中國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公元

24)中山靖王墓中的寶劍,心部含碳量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卻達0.6%以上,說明已應用

了滲碳工藝。但當時作為個人“手藝”的秘密,不肯外傳,因而發(fā)展很慢。

??   1863年,英國金相學家和地質(zhì)學家展示了鋼鐵在顯微鏡下的六種不同的金相組織,證

明了鋼在加熱和冷卻時,內(nèi)部會發(fā)生組織改變,鋼中高溫時的相在急冷時轉(zhuǎn)變?yōu)橐环N較硬的相

。法國人奧斯蒙德確立的鐵的同素異構(gòu)理論,以及英國人奧斯汀最早制定的鐵碳相圖,為現(xiàn)代

熱處理工藝初步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與此同時,人們還研究了在金屬熱處理的加熱過程中對金屬

的保護方法,以避免加熱過程中金屬的氧化和脫碳等。

??   1850~1880年,對于應用各種氣體(諸如氫氣、煤氣、一氧化碳等)進行保護加熱曾有

一系列專利。1889~1890年英國人萊克獲得多種金屬光亮熱處理的專利。

??   二十世紀以來,金屬物理的發(fā)展和其他新技術(shù)的移植應用,使金屬熱處理工藝得到更

大發(fā)展。一個顯著的進展是1901~1925年,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應用轉(zhuǎn)筒爐進行氣體滲碳 ;30年代

出現(xiàn)露點電位差計,使爐內(nèi)氣氛的碳勢達到可控,以后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紅外儀、氧探頭等

進一步控制爐內(nèi)氣氛碳勢的方法;60年代,熱處理技術(shù)運用了等離子場的作用,發(fā)展了離子滲

氮、滲碳工藝 ;激光、電子束技術(shù)的應用,又使金屬獲得了新的表面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方

法。

??   金屬熱處理的工藝

??   熱處理工藝一般包括加熱、保溫、冷卻三個過程,有時只有加熱和冷卻兩個過程。這

些過程互相銜接,不可間斷。

??   加熱是熱處理的重要工序之一。金屬熱處理的加熱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煤作

為熱源,進而應用液體和氣體燃料。電的應用使加熱易于控制,且無環(huán)境污染。利用這些熱源

可以直接加熱,也可以通過熔融的鹽或金屬,以至浮動粒子進行間接加熱。

??   金屬加熱時,工件暴露在空氣中,常常發(fā)生氧化、脫碳(即鋼鐵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

,這對于熱處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響。因而金屬通常應在可控氣氛或保護氣氛中

、熔融鹽中和真空中加熱,也可用涂料或包裝方法進行保護加熱。

??   加熱溫度是熱處理工藝的重要工藝參數(shù)之一,選擇和控制加熱溫度 ,是保證熱處理質(zhì)

量的主要問題。加熱溫度隨被處理的金屬材料和熱處理的目的不同而異,但一般都是加熱到相

變溫度以上,以獲得高溫組織。另外轉(zhuǎn)變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當金屬工件表面達到要求的加

熱溫度時,還須在此溫度保持一定時間,使內(nèi)外溫度一致, 使顯微組織轉(zhuǎn)變完全,這段時間

稱為保溫時間。采用高能密度加熱和表面熱處理時,加熱速度極快,一般就沒有保溫時間,而

化學熱處理的保溫時間往往較長。

??   冷卻也是熱處理工藝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冷卻方法因工藝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

制冷卻速度。一般退火的冷卻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卻速度較快,淬火的冷卻速度更快。但還因

鋼種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鋼就可以用正火一樣的冷卻速度進行淬硬。

??   金屬熱處理工藝大體可分為整體熱處理、表面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三大類。根據(jù)加熱

介質(zhì)、加熱溫度和冷卻方法的不同,每一大類又可區(qū)分為若干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同一種金屬

采用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可獲得不同的組織,從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鋼鐵是工業(yè)上應用最廣的

金屬,而且鋼鐵顯微組織也最為復雜,因此鋼鐵熱處理工藝種類繁多。

??   整體熱處理是對工件整體加熱,然后以適當?shù)乃俣壤鋮s,以改變其整體力學性能的金

屬熱處理工藝。鋼鐵整體熱處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種基本工藝。

??   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根據(jù)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溫時間,然后進行

緩慢冷卻,目的是使金屬內(nèi)部組織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tài),獲得良好的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或

者為進一步淬火作組織準備。正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宜的溫度后在空氣中冷卻,正火的效果同

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組織更細,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時用于對一些要求不高的

零件作為最終熱處理。

??   淬火是將工件加熱保溫后,在水、油或其他無機鹽、有機水溶液等淬冷介質(zhì)中快速冷

卻。淬火后鋼件變硬,但同時變脆。為了降低鋼件的脆性,將淬火后的鋼件在高于室溫而低于

650℃的某一適當溫度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再進行冷卻,這種工藝稱為回火。退火、正火、淬

火、回火是整體熱處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與回火關(guān)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   四把火”隨著加熱溫度和冷卻方式的不同,又演變出不同的熱處理工藝 。為了獲得一

定的強度和韌性,把淬火和高溫回火結(jié)合起來的工藝,稱為調(diào)質(zhì)。某些合金淬火形成過飽和固

溶體后,將其置于室溫或稍高的適當溫度下保持較長時間,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強度或電性磁

性等。這樣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時效處理。

??   把壓力加工形變與熱處理有效而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進行,使工件獲得很好的強度、韌性

配合的方法稱為形變熱處理;在負壓氣氛或真空中進行的熱處理稱為真空熱處理,它不僅能使

工件不氧化,不脫碳,保持處理后工件表面光潔,提高工件的性能,還可以通入滲劑進行化學

熱處理。表面熱處理是只加熱工件表層,以改變其表層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為了只加

熱工件表層而不使過多的熱量傳入工件內(nèi)部,使用的熱源須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即在單位面積

的工件上給予較大的熱能,使工件表層或局部能短時或瞬時達到高溫。表面熱處理的主要方法

有火焰淬火和感應加熱熱處理,常用的熱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感應電流、激光和電子

束等。

??   化學熱處理是通過改變工件表層化學成分、組織和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瘜W熱處

理與表面熱處理不同之處是后者改變了工件表層的化學成分?;瘜W熱處理是將工件放在含碳、

氮或其他合金元素的介質(zhì)(氣體、液體、固體)中加熱,保溫較長時間,從而使工件表層滲入碳

、氮、硼和鉻等元素。滲入元素后,有時還要進行其他熱處理工藝如淬火及回火?;瘜W熱處理

的主要方法有滲碳、滲氮、滲金屬。

??   熱處理是機械零件和工模具制造過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大體來說,它可以保證和提

高工件的各種性能 ,如耐磨、耐腐蝕等。還可以改善毛坯的組織和應力狀態(tài),以利于進行各

種冷、熱加工彈簧

??   例如白口鑄鐵經(jīng)過長時間退火處理可以獲得可鍛鑄鐵,提高塑性 ;齒輪采用正確的熱

處理工藝,使用壽命可以比不經(jīng)熱處理的齒輪成倍或幾十倍地提高;另外,價廉的碳鋼通過滲

入某些合金元素就具有某些價昂的合金鋼性能,可以代替某些耐熱鋼、不銹鋼 ;工模具則幾

乎全部需要經(jīng)過熱處理方可使用